“李贤其人,私心甚重。”

  “偏偏,朕还离不开他,胡濙临终前,就指定他来秉政。“

  朱祁钰道:“朕明明很讨厌他,却还得捏着鼻子用他,而他任内阁首辅,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不说,且很多事都不用烦朕,他都能处理得很漂亮。”

  “当时朝中党争激烈,李贤却能巧妙地处理党争,让这些党争不至于影响天下运转。”

  “这是他的能力,其他人无可取代。”

  “刘健、李东阳也做不到。”

  “他是朕见过的,处理朝局最完美的人。”

  “对上位者而言,处置朝政水平,臣子们的水平都差不多,但能让朝中的烦心事不影响朕,且能化解朝中党争,理想当推第一。”

  “刘健和李东阳经常争吵,需要谢迁在中间弥合。”

  “景泰朝后期需要铁三角。”

  “李贤执掌内阁期间则不需要其他人弥合,他就能做好所有工作。”

  朱祁钰道:“有他执掌内阁,朕非常放心。”

  “他任首辅期间,是朕最轻松的几年。”

  “朝中诸事不用事事问朕,他就能全权做主,且都让朕心满意足。”

  “可他本人私心太重,而且很很多势力勾勾搭搭,过于圆滑,谁都不得罪,朕不喜欢他。”

  朱祁钰目光阴冷:“所以,朕经常找他的碴,让他难受,同时,重用他的儿子,让他的儿子收拾他,哈哈,他还得磕头感谢朕。”

  “他和孔氏有姻亲,朕就用他剪除孔氏羽翼。”

  “晚年时,他写了很多书籍,也算是理学宗师,想配享孔庙,朕就赐他配享太庙,要随祀朕,不许惊扰孔圣人他老人家。”

  “对付这种私心重,且能力足够的臣子,就得让他不舒服。”

  说着说着,朱祁钰笑了起来:“不过,李贤有一个好处,就是能忍,朕打他骂他,他都能忍着,且做事不露破绽。”

  “朕监听李贤三十余年,从未听到他嘴里,说出一句怨怼朕的话。”

  “就这份忍耐力,朕服了。”

  “老四,这臣子呀,要用他的能力,不看忠心。”

  “那李贤、姚夔、商辂、彭时等在夺门之变时,都没站在朕这边,乃至王文、何文渊、萧维祯等人,也随波逐流。”

  “可朕还是重用他们。”

  “因为他们有能力,有充足的政治磨练。”

  “用他们,能国泰民安。”

  “皇帝,首先要看自己的椅子,再看个人感官,不管你讨厌谁,只要他有用,你就要用。”

  朱祁钰道:“李贤之后,当首辅的人很多,姚夔、朱英、王竑、王复、叶盛等等,却都没有李贤让朕舒服。”

  “他们都很有才华,但都有缺点。”

  “姚夔,持才傲物,瞧不上出身差的同僚。”

  “朱英,功利心大于公心,能往自己手里网罗钱的时候,他绝对不会犹豫。”

  “王竑,毒士而已,明明有大才却不愿意为朝廷所用,过于明哲保身。”

  “王复,能力终究差一线,不是首辅之才。”

  “叶盛,是除了李贤之外,朕第二满意的首辅了,叶盛做事很像李贤,他没有李贤私心那么重,他是朕的财政管家,民间名声不好,但官声很好。”

  “可叶盛此人有最大的弱点,就是做事优柔寡断,善谋不善断,凡事都得让朕拍板,让他做决定时,经常反复,首尾不顾。”

  “他身边缺一个刘健啊。”

  朱祁钰道:“叶盛之后,朝中廷推首辅,白圭、林聪、项忠和韩雍四个人选,最应该当首辅的是白圭。”

  “可白圭命不好,得了重病,在家恩养,无法任官。”

  “也就落在了林聪头上。”

  “林聪运气更不好,刚当首辅半年,就病倒了。”

  “而项忠和韩雍,都无法抽身回京,必须坐镇地方,或者外出征战,所以,刘健就踩着所有老人,走上了前台。”

  “他当上代首辅。”

  “刘健的能力卓越,此人是朕磨了二十年,磨出来的一把惊世宝剑,本以为还没到出鞘的时候。”

  “可白圭和林聪运气不好。”

  “两个人提前走了。”

  “首辅之位空悬,而朝中老臣凋零,中年臣子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朝政。”

  “当时大明已经将眼光对向国外,朝政比之前更加复杂。”

  “朕一直想让老臣来担负起朝政来。”

  “最好的人选,该是项忠和韩雍。”

  “可此二人需要统兵,或者镇戍地方,离不开他们,马文升和余子俊,马文升去督抚大洋洲,余子俊则被去安抚整个漠北。”

  “刘健趁机登上高位。”

  “你和刘健,十分熟识,该知道他是朕苦磨的宝剑,还没到出鞘的时候。”

  “所以,他当了一年代首辅后,就和马文升调换职位,马文升入京做首辅,朕打发他去藩国。”

  “朕一直觉得,马文升要比刘健更适合首辅。”

  “可是,马文升已经不是朕当年培养提拔的马文升了,他变化很大,他当首辅一年半的时间,是朕最累的一段时间。”

  “他是唯一一个,被朕罢了首辅的。”

  “刘健这才上位。”

  “之后的官员,伱都熟悉。”

  朱祁钰笑道:“可在朕的心中,都没有让朕满意的。”

  “之前,朕要建紫薇阁,效仿凌烟阁,建立一百五十功臣名录。”

  “当时就有人提议,朕将功臣排名。”

  “这些年,朕都没对外说过,跟你,朕说两句真话。”

  “朕若排名,肯定是文武分开排名。”

  “文官当中,第一名的是李贤。”

  朱见漭以为是胡濙呢。

  “李贤的功劳,比胡濙更大,胡濙只是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,具体事务处置得不多。”

  “反而是李贤,事无巨细,做好首辅该做的事情。”

  “第二,当属耿九畴。”

  “在朕最难的时候,是耿九畴、白圭,帮着朕稳定朝局,之后耿九畴一直都是朕的左膀右臂。”

  “第三,是王文。”

  “王文其人,能力着实一般,但他对朕忠心,从未变过。”

  “在朕最难的时候,他能去督抚云南,当时大明只是名义上控制云南而已,沐府镇守云南,更多的是一种合作。”

  “中间要跨过贵州、广西,朝廷不可能帮到王文。”

  “陈文在云南,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王文坐镇云南,给大明统治云南,建立了基础。”

  “你可知,夺门之变后,若论功行赏的话,王文功劳可入前五,朕该厚赏他的。”

  “可朕并没有厚赏,而是将他发配到最偏远地区,形同流放。”

  “而他任劳任怨,终身也没有享受到夺门之变的福利,且为朕的景泰盛世耗尽了心血。”

  “朕欠他一世富贵,朕赐他万世美名。”

  “第四,是姚夔。”

  “没想到吧?”

  “朕巡幸南京时,姚夔跟朕保证,朕回京时,会将沥青路铺满京畿,他做到了。”

  “当时石油难弄,他绞尽脑汁的去找石油,开采、运输、熬制、铺路。”

  “两年时间,他做到了连朕都认为做不完的事情。”

  “大明的高速路,他居功至伟。”

  “看着现在纵横天下的高速公路,奠基人是姚夔,他位居第四,绰绰有余。”

  “第五是朱英。”

  “夺门之变的硝烟还未散去,山东洪水,天降神罚,民间皆说是朕之罪。”

  “危难关头,是朱英请愿,去督抚山东。”

  “他在山东四年,山东大治。”

  “你并不知道,景泰朝之前的山东,此地被太祖、太宗厌弃,又被孔氏欺压,年年造反,从未停过。”

  “朱英在山东四年,平息了造反,迁走了孔家,让山东恢复太平,逐渐恢复民生,再次成为富庶之地。”爱读免费小说app无广告、更新最快。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下载:https://cdn.y13398281206.com/apk/aidufree.apk敬请您来体验无广告阅读app爱读免费小说app

  “以他的功劳,本可以直接入阁的。”

  “大明刚刚收回交趾,急需一位重臣镇抚,朕第一个就想到了他,所以在巡幸南京的路上,朕就和他密谈,让他去镇抚交趾四年,朕就允他入阁。”

  “其实,朕最开始就承诺,督抚地方几年,就要入阁为官,那次算朕食言了。”

  “朱英没让朕失望,他镇抚交趾,让交趾恢复平静,仅仅几年,便让交趾正式成为汉土。”

  “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或使用原网页打开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第一时间更新《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》最新章节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