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持北方武学的人,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军中山头。

  而皇帝最信任的武将,远在天边,近在眼前。

  “老臣以为宁远伯合适。”胡濙道。

  没错,皇帝要扶持的就是范广。

  这两年范广护驾,勤勤恳恳,有苦劳没功劳,没法晋爵。

  主持武学事,就是让他建立军中山头,这次武学考生,都是他的门生。

  “范广拱卫朕左右,看着诸将在外立功,立功晋爵,他只能守着朕,这次就让他来主持。”

  范广感激地谢恩,说了些肉麻的表忠心话。

  别看他只是伯爵,若非这几年皇帝需要他拱卫,否则也是一位国公。

  “武学事,结束后,范广就去宁夏掌军。”

  朱祁钰压压手,不听劝谏:“先听朕说完,朕知道,不能再开一条战场了。”

  “不是去打东察合台汗国。”

  “但原杰上疏说,瓦剌东迁,和边疆都有摩擦。”

  “朕下了中旨,告诉他务必忍耐了,近几年都没有大仗要打的。”

  闻听皇帝这么说,朝臣顿时放下了心。

  大明已经两线战线了,大明后勤十分吃力的,国内还有旱灾,日子不好过。

  别看东北取得了胜绩,其实兀良哈的根基尚在,不容马虎,这场战争是漫长的消耗战,苦熬着,看谁先退出东北。

  “范广,去宁夏,一是征兵待战,二是怀柔胡虏。”

  “大明和瓦剌确实有仇怨。”

  “但瓦剌已经不复存在了,仇怨也该过去了。”

  “应该收胡兵为己用。”

  “你也不用担心无仗可打,宁夏天天都打仗,和东察合台汗国,也经常有战争。”

  “朕命你为云凉总督,节制两地大军,授虎威将军。”

  虎威将军是正二品将军,在总兵之上。

  “臣谢主隆恩!”范广恭敬磕头,心中炽热,终于要放出去建功立业了。

  方瑛都当上了国公,给他几年,他也能当上国公。

  “既然说到了战争。”

  “就说说这些年的战争吧。”

  朱祁钰道:“诸卿皆知,很多战争,不是朕想打的。”

  “比如平柬之战,抗击东南联军之战,甚至吐鲁番之战,都不是朕想打的。”

  “但没办法。”

  “大明丁口太多,不解决,朕寝食难安。”

  “朕又是个急性子,慢慢解决又觉得太慢。”

  朱祁钰道:“结果就捅了马蜂窝,东南夷视大明如仇寇,想再占一地,难之又难。”

  “昨日梁珤的奏疏,送到宫中来。”

  “朕看完,也深感无奈,东南夷恐明之甚,没法用语言来形容。”

  “以后再想占据一国,怕是要一个人一个人的杀了,杀完不知道猴年马月了。”

  这话又引起一片热议。

  阁部、乃至民间都在热议此事,平柬之战,彻底吓坏了东南夷,所以才有了东南联军反明之战,攻打渤泥、吕宋两国,遭到前所未有的抵抗。

  “李东阳给朕上了封奏疏,朕看完也在反思。”

  “秦汉以来,汉人就一直在开疆拓土。”

  “自太祖皇帝开始,大明一直在对外扩张,但这个扩张,是稳步的、是缓慢的、是皆大欢喜的。”

  “到了景泰朝,才变的。”

  “是朕把大明带偏的吗?”

  “朕反思很久,发现并不是的,大明对胡虏、异族、和东南夷,全然是三种不同的态度。”

  “先说漠北诸族,基本是有打有和,能怀柔就怀柔,能收服就收服,军中有多少胡族将军?各族的都有,蒙人、女真、回回、索伦等在朝为官的也不少吧?”

  “大明虽搞屠杀,但没有屠过一国,而且是能收服就收服,尽量怀柔为己用。”

  “对境内的异族,那苗人、彝人、壮人、瑶人,朕待之如亲子,多少百姓都羡慕嫉妒恨呢。”

  “就说那两广军、贵州军,多少人封爵了?多少人在宫中拱卫朕?”

  “今年平定贵州土司,那些俘虏都编入军中了,哪个杀了?连修路都舍不得用,用的都是从印度买来的奴隶。”

  “当年的广西军百万之众,现在谁不是心向大明?谁不是朕的死忠?”

  朱祁钰说着,百官斟酌着,微微点头。

  皇帝最妙的是,用广西军打交趾,用贵州军打东南夷,用蒙人打女真,用女真打蒙人。

  这样做,必须得有两个依仗,一是汉军足够强;二是皇帝足够有钱。

  “唯独东南夷,大明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?”

  “压根就没把他们当成过人。”

  “所以才有了安南之屠、占城之屠、柬埔寨之屠。”

  “才让东南夷起兵反抗,才让大明无法再轻松获得东南夷的疆土。”

  “这才是根结所在。”

  “别说朕,朝野上下,有人把他们当成人吗?”

  “估计是没有吧?”

  朱祁钰道:“咱们对北疆、西南疆、南疆的人,是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,所以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。”

  朝臣也在思考。

  是啊,是从何时将东南夷不当成人的呢?

  是释奴令之后吧,皇帝最先宣扬的思想,他们不是人,只有在华夏疆土之内的人才是人。

  这种思想,经过反复渲染、宣扬,已经在民间生根发芽了。

  看看都察院,渤泥、吕宋之屠,有人上疏叱骂残暴吗?似乎真的没有,似乎都习以为常了。

  “陛下,这是都察院御史李东阳的奏疏?”李贤发现一个绝世天才。

  太监将一本奏疏,送到李贤手中。

  李贤看完,文采斐然,见解深刻。

  “贺喜陛下得麒麟才子!”李贤仿佛看到了,李东阳拜相之日。

  朝臣都传阅这道奏疏,都啧啧称奇。

  “陛下,您觉得国朝对东南夷过于蔑视,莫非是要改变对东南夷之策吗?”余子俊问。

  “不改。”

  朱祁钰站起来:“既然朕改名为大明帝国,那么就要展示出大明的霸气来!”

  “他们不死,大明丁口何处安置?”

  “他们的存在,挤压了大明存在的空间!难道他们还有必要存在吗?”

  “说来说去,是他们占据了膏腴之地,这就是原罪!”

  又话锋一转:“但是,朕最近看了篇文章,觉得有点意思。”

  “是浙江人谢恩,写的一篇文章,朕下旨传阅天下了,你们应该都看到了吧?”

  谢恩靠这篇文章,谢家不但没被移民,谢恩还被录入军机处。

  “陛下说的是谢恩的民族论?”白圭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,是以记得清楚。

  “没错,就是这篇民族论,让朕对谢家高抬贵手,甚至还破格录他入军机处。”

  朱祁钰道:“大明强压东南夷,已经让东南夷催生出民族这个概念。”

  “诸卿,朕问问伱们,咱们是什么人啊?”

  当然是汉人了。

  “这就是民族啊。”

  朱祁钰道:“朕为何要强制天下人用汉姓、说汉话、穿汉衣,甚至不停在模糊民族的概念,就是让大明人全部是汉人,汉人,也是大明人。”

  见朝臣满脸懵,这个概念秦汉时候就有了呀。

  有什么问题吗?

  “李贤,朕问你,汉人和蒙古人,有血仇吗?”朱祁钰问。

  李贤猛地一怔,旋即骇然:“陛下的意思是,若以民族论,那么东南夷就和大明有了血仇,解不开的私仇,以后想吞并占领就越来越难,除非杀光最后一个人。”

  朱祁钰点头:“不止国外啊,国内呢。”

  “你们想想,大明是单一民族国家吗?”

  “东南夷朕不看在眼里,那么国内呢?朕能置之不理吗?”

  绝不是啊!

  华夏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呀。

  现在看似大统一的大明,也是个火药桶啊,只要有心人煽动起来,那么大明就烽烟四起了。

  “所以呀,这个东西要不得。”

  “也绝不可以让天下人产生什么民族论调。”

  “这天下只有大明人,和大明之外的人。”

  “没有什么汉人,瑶人,壮人,苗人,只有一样的汉,明!是自己人!”

  朱祁钰是看过答案的,为什么殖民最后都失败了,因为民族觉醒了呀。

  所以朱祁钰对他们赶尽杀绝,让这片土地上,只有单一的大明人。

  就算有一天分裂出去了,根子是不会变的,他们照样会祭祀他华夏列祖列宗。

  “再想想,朕做的事。”

  朝臣顿时恍然,原来皇帝这么有远见啊。

  “诸卿,这也是朕为何大费周章,几百万几百万的往外面移民。”

  朱祁钰道:“李贤,朕问你,为何朕对三地百姓,持有不同看法,原因何在?”

  李贤略微思考,眼睛一亮:“陛下是在用人。”

  “漠北诸族,骑兵甚强,他们能产出最好的骑兵;而且,明人适应不了大草原,就算去了也会被胡化,还不如养着他们,把他们养成汉人便是。”

  “西南土人,皆是最强山地兵,大明征讨安南、占城、柬埔寨、渤泥、吕宋,他们居功至伟,是以陛下对他们格外优待。”

  “而东南夷土人,性格懒散,难为强兵,又不事生产,有些甚至不曾开化,所以陛下不愿意背负这等包袱,这才下了屠杀令。”网站公告:亲爱的读者朋友们!如果您觉得本站还好,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,请下载爱读免费小app。下载地址:https://cdn.y13398281206.com/apk/aidufree.apk

  朱祁钰开心地笑了起来:“知朕者,李贤也。”

  “没错,朕用的是人之能!”

  “不看地域,不看族群,只看能力。”

  “所以朕对不同地区的人,用法是不一样的,结果自然也不一样。”

  “这件事,算是第九件事。”

  朱祁钰笑道:“既然说开了,就展开了继续细说。”

  “说到这用人啊。”

  “朕在想,能否征西夷入朝为官呢?”

  这话顿时引起一片哗然,姚夔立刻站出来:“陛下,大元时色目人占据朝堂之上,高人一等,太祖建立大明后,色目人才变少。”

  “老臣不是反对色目人,而是色目人和咱们长得不一样。”

  “老臣觉得难以彻底汉化,而且明人对色目人深恨之。”

  文武之中的色目人后代不少,陈友就是。

  但他们的祖先,在大元是二等人,所以汉人恨死他们了。

  “汉化不是问题。”

  王复开口:“反倒是,会让汉人血统不纯,这是最大的问题。”

  朝臣吵了起来,大多数人认为用色目人为官不合适。

  朱祁钰也在深思,他要用人之能,大明的工业化进程,急需要大批欧罗巴的人才襄助。

  这些人才来了,必然会吸引更多的西夷进来。

  刚开始好控制,过个几十年,西夷和大明人混居。

  胡濙轻咳一声,示意噤声:“陛下,您为何要用西夷人啊?”

  “朕觉得西夷人的机械、造船方面比大明先进,所以朕想引进一批西夷人来大明。”朱祁钰直言不讳。

  胡濙笑了起来:“陛下,工匠乃小道,用不着给官做吧?”

  “赏一些钱财,实在有才华的,就给个小官当当嘛,不至于跃居朝堂之上吧。”

  没等皇帝开口,李贤却道:“老太傅,陛下担忧的是百年之后,若大批西夷进入大明,生根发芽,会吸引更多西夷来的,到时候咱们是接纳,还是不接纳呢?”

  胡濙笑道:“陛下、首辅,你们这是杞人忧天了。”

  “他们掌握先进的机械、造船之法,咱们就差到哪去了吗?”

  “咱们的人就不会学吗?”

  “学会了就给一笔钱财,打发他们回国便是。”

  “哪还用得上一百年啊,十年咱们就学会了,没等他们大批进来吸血呢,就把人赶走了呀。”

  这话让朱祁钰和李贤一愣,旋即哈哈大笑起来:“还是老太傅看得通透。”

  “朕还在犹豫呢,该不该引进一批人才进来。”

  “经老太傅这么一说,引进来。”

  “让他们给国朝卖命,然后赶走。”

  胡濙见皇帝煞有介事的样子,轻笑道:“陛下,您不必心思这么重。”

  “大明之强,在于包罗万象。”

  “不管长成什么样的人进来,十年之后,必会汉化,打心眼里把自己当成明人。”

  “这是汉文化的优越性。”

  这是大明的自信,强大的文化自信。

  “那这事就定下来,和西夷商议,招募一批人才来大明。”朱祁钰道。

  朝臣对这点并没反对,这是小事,皇帝是被答案吓到了,但别忘了,这是汉人最伟大的时代,这种伟大还要持续二百年呢。

  “梁珤的军报,诸卿都看了吧?损失肯定大了些,银子确实没少花。”

  “但收获也不小,梁珤将两国扫净后,得金银珠宝钻石,价值近六千万两。”

  “两个小国,就赚得盆满钵满。”

  大明不产钻石,但晋朝就已经有外国进献钻石了,所以百官并不陌生,家里都有。

  朱祁钰脸上带着笑:“杀人放火金腰带啊。”

  “虽然后续占领难度太大,起码这一波咱们赚了不是?”

  “还是按照老法子分配。”

  “年前,去河北、河南征一批人,趁早送去吕宋和渤泥,跑马占地。”

  “新移民的地区,就不要征人了,两湖、山东都不征人,尽量维持地方安定。”

  预计是征一千万。

  但不可能一口气征走,而是一点点征,送去集训,然后再征,再练,再征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或使用原网页打开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第一时间更新《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》最新章节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