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棉花,最早在5000年前,南亚次大陆和南美洲地区的人就开始利用棉花纤维纺线。

  2000年前,棉花传入中国边疆地区,在我国古代,一般叫“织贝”、“白叠”。

  虽然传入历史较早,但在元代以前,中国的主要产棉区是在北方的新疆和南方的云贵地区……]

  视频上的棉花植株没有很高,随着季节变化,绿色的植株叶子掉光了,杆子也变得黑硬,上面长出了洁白的团子。

  采棉人摘下棉花,洁白的一团轻飘飘的,在阳光下细细的纤维清晰可见。

  除了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达,大家看见棉花见怪不怪,其他朝代,没见过棉花的人都目不转睛看着。

  棉花他们不认得,织贝、白叠这名字一出来,看过《尚书》和《汉书》的人还是有点印象的。

  毕竟以前只有‘绵’,‘棉’还是宋朝以后才有的。

  吉贝布还是很有名的,但棉纺织物也是真的稀缺。

  早前的棉花个头小小,产出的棉纤维也不多,农人种粮食都来不及,谁会愿意种这个呢?

  而富贵人家有余地,大家也更喜欢丝绸织物,天冷还有各种皮毛和羽衣,棉花的作用,很长时间都是观赏植物。

  想起来自己园子里好像真的有这个东西,有抱负的皇帝们脸色一变,赶紧让人去看住那几盆棉花。

  自己园子里没有的皇帝,也赶紧让人出去找,毕竟它不算那么稀缺。

  唐朝,看着自家花园里的还绿着的植物,养着它的大户张老爷也惊了。

  “难怪我怎么看都觉得它不美,原来它本来就不是用来赏的。”

  这棉花绿色的时候叶子太多,开花也不是那么美,到了天冷,叶子都干枯掉光了,它倒是会长出白色的棉团。

  虽然也不觉得好看,但总归是有点东西,他就也这么多年也一直种着。https://cdn.y13398281206.com/apk/aidufree.apk 爱读免费小说app更新最快,无广告,陈年老书虫客服帮您找想看的书!

  老妻子瞪了他一眼,挥开他要摸上去的手,奇道:“去年它开花,那个头小小的,怎么也不像是天幕上那么一大团。”

  张老爷不以为意:“后世什么不再培育啊,那样的玉米都能让他们培育成粮食,棉花大点也不稀奇。

  咱们养好,朝廷指不定要在民间收集不同的棉花去培育呢,迟早有用。”

  妻子问道:“你也伺候这些宝贝花草这么多年,怎么不自己培育?”

  他张口就想反驳,这种关乎天下人穿衣的大事哪能是他可以碰的,但是脑子一转,又想到他这些年都把这棉花养的这么好,没道理他就不能做啊。

  遂喜笑颜开,一直安稳的眼睛也冒出神采。

  “你说得对,我当然也能自己培育!”

  [“黄婆婆,黄婆婆,教我纱,教我布,两只筒子两匹布。”

  这首流传在松江一带的歌谣,被当地劳动人民世代传唱。]

  明清松江一带的人纷纷点头,没想到他们这时候的歌,居然主播她们后人也都还知道。

  不少从事棉纺织业的人难掩激动,接下来,视频要说的人,一定就是黄婆婆了!

  [南宋末年,松江府乌泥泾镇的一户黄姓贫苦人家里,一个女孩出生了。

  因为从小没了爹娘,也没名字,大家都叫她黄小姑。

  在宋元更替的混乱年代,十几岁的她就被卖给别人做童养媳,白天下地干活,晚上纺纱织布剥棉籽,整日操劳。

  春天没起早,婆母扯耳朵揪头发。夏天想乘凉,婆母赶她下水田。秋天想添衣,婆母给她塞稻草,让她先搓绳,冬天在翻夹衣。

  好容易到了冬天,穿上新棉衣的婆母又说落雪不及烊雪冷,先剥棉花再翻衣。

  最后雪烊了,又是烊雪不如出太阳,再翻棉衣无用场。]

  黄小姑的遭遇只是这么轻描淡写说出来,就已经让不少大姑娘小媳妇听了抹眼泪。

  有些人过得可能比黄小姑好些,就算天天也在劳累,也不至于被这么折腾;也有些过得也和黄小姑没什么区别。

  男人们不会像女人们那般对黄小姑有共情,但是这么听着,基本的恻隐之心上来,大家也觉得这婆婆忒不慈了些。

  [黄小姑长大成人后,又正遇上朝廷招雇官妓,地保见到黄小姑后,便同她婆母商定身价。

  好心的邻居把这事告诉黄小姑,于是某天,趁着婆母外出,她逃到了黄浦江边,被好心的客船载到了黄浦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或使用原网页打开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第一时间更新《直播:古人陪我一起补课》最新章节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都市小说相关阅读More+